close

  2013年10月17日至20日,在中國晚報協會第28屆年會上,與會的一百多家晚報代表形成一個共識,即“報人不能再輕易說報紙沒有未來”。近兩年來,對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唱衰的聲音很強烈。其實,與其陷入對未來命運的憂思,不如反思有何不足,並力爭改進。
  文/任 浩
  在這個“樹樹皆秋色”的華麗時節,中國報人似乎未嘗到果滿枝頭的秋實之獲,而是感受著“山山唯落暉”的絲絲涼意。
  再也回不去的黃金時代,無處不逞其強的移動終端,增長成為回憶,滑落無處躲藏。“拐點論”“衰亡論”等夢魘般襲來,這是真危機還是偽命題?報紙還有沒有未來?那些曾經引領時代風潮的紙上墨痕、筆底風雲,真的“不帶走一片雲彩”嗎?
  最近參加中國晚協第28屆年會,有幸聆聽幾位德高望重的資深報人論道,難得一席“好聲音”,解開心中千千結。
  誰在說報紙不行?
 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。前不久廣州某報召開廣告大客戶座談會,一位民企代表發言說,現在都在說紙媒衰落了,到底是誰在說?都說新媒體打敗了報紙,是哪個新媒體?企業不說,機關幹部不說,讀者不說,其實喊得最厲害的是你們報人。
  此說可能偏頗,但仔細聽聽聲音的方向,似乎確實如此。收購《華盛頓郵報》的貝索斯說過嗎?但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創始人之一的劉洲偉一句“我們還年輕,報紙卻老了,輓歌隱隱傳來,正是倉皇辭廟日”,掀起惶恐一片。互聯網大佬說過嗎?反倒是那些傳統媒體的逃離者在微博上傳唱貌似高深的“報紙輓歌”。
  喊破嗓子要“開槍”為報紙送行的,竟然就是報人,這真是莫大的諷刺。然而這就是中國報紙的生存現狀。曾經為報紙付出滿腔熱情、托付新聞理想的編輯、記者、主編、老總們,在沒有完全看清“傳媒霧霾”成因的情況下,紛紛加入唱衰報紙的行列。
  對此,中國晚報界兩位重量級人物不約而同地給予斬釘截鐵的回擊。中國晚報協會(以下簡稱晚協)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、《新民晚報》原總編丁法章說,發展中國晚報事業,當前最要緊的是更新觀念、化危為機,不要討論死與活的問題,討論這個沒有任何意義。中國晚協會長、《北京晚報》總編輯任歡迎說,我反對唱衰紙媒特別是唱衰晚報,大家不要輕易談這個問題,與其喋喋不休“報紙不行了”,不如多想辦法如何緩解經營、市場、資源、品牌、公信力、影響力等方面的壓力。
  兩年前,《京華時報》廣告部一位同仁大聲疾呼,共同營造紙媒複蘇的春天。可惜大音希聲,報業的天空被唱衰之音籠罩。如果有輓歌,報人情何以堪;如果是墳墓,誰動了第一鍬土?
  我們認清形勢了嗎?
  興衰有律,報業亦然。中國報紙面臨的窘境,是單個行業的問題,還是全行業的問題?在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框架里,有沒有報紙必然走向衰落的現實土壤?報紙之難是獨家難題還是普遍存在?無需繼續追問,結論不辯自明,報紙衰亡論經不起推敲。
  複雜的中國,正處在轉型升級的亘古未有之大變局中;龐大的市場,正處在由壁壘到開放、由混沌到有序、由分散到整合的陣痛中;消費的狂歡,正處在由畸形到矯正、由狂熱到理性的緩衝中。轉型的巨手,將是不斷減少暴利行業、不斷攤平經營利潤從而不斷促進精耕細作、細分市場的過程。
  在這個過程中,報業所失去的,是傳統粗放經營帶來的高額收益;報紙要學會適應的,是伴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而帶來的周期性下滑,是產業調整、行業競合背景下用戶興趣的轉移和客戶資源的分流。
  任歡迎認為,報紙的艱難不是一家獨有,當下中國沒有不難的人,沒有不難的事,沒有不難的企業和產業。互聯網不難嗎?中國移動不難嗎?上市公司不難嗎?既然大家都難,都在同樣經受著陣痛,都在探索新的出路,為什麼報紙遇到困難就要喊死呢!
  更複雜的形勢是,我們正面臨輿論形態的劇變,傳播格局的劇變,新舊媒介融合的劇變。不能對報紙喪失信心。一個最根本的依據在於,報紙仍然是輿論發展的主戰場,是主導輿論的先頭部隊。一座城市倘若沒有晚報,你能想象這是什麼樣的城市嗎?
  年輕人不看報紙,並不意味著他不認識報紙,更不意味著他不通過別的途徑和形式獲取報紙的內容。丁法章認為,中國的國情告訴我們,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長期過程,不要太理想主義,任何新媒體的誕生都不可能短時期內徹底替代傳統媒體。
  透過這些層面看問題的本質,報紙遠未到末日,揚長避短,取長補短,此乃正道。
  報紙的優勢發揮殆盡了嗎?
  一個行業消亡的前兆,必然是其優勢已蕩然無存而劣勢已然最大化。報紙的優勢發揮殆盡了嗎?有人這樣回憶晚報的黃金年代,那時候沒有都市報,沒有商報,沒有各種生活類報紙,全城看晚報,一紙總風行,做什麼火什麼,能“呼來風喚來雨”。
  報紙多樣了,媒介多元了,受眾分化了,廣告分流了,但晚報的優勢並沒有因此丟失呀。細數晚協舉辦的各種論壇會議、異地採訪、聯合行動,無不引起當地黨政領導、工商企業、市民百姓高度關註。不是置身其中,你無法體會一張張報紙在地方領導心目中的分量。
  在2012年晚協年會上,《揚子晚報》總編輯劉守華提出,報紙最本質的優勢是政治優勢、公信力優勢、白紙黑字無法刪改的優勢、獨特版面張力的優勢。《武漢晚報》社長林霓濤說,很多時候晚報是捧著政治優勢這個“金餑餑”找飯吃。
  在新媒體衝擊引發的浮躁與跟風中,有些報紙不自覺地丟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質優勢,從而陷入更深的迷茫。
  怎樣發揚報紙的優勢?任歡迎概括為:背靠大樹,腳踏實地,學會嫁接優勢,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晚報發展道路。背靠大樹,就是背靠黨和政府這棵大樹,樹立做主流媒體、傳播主流輿論的自覺與自信。腳踏實地,就是要與地上之物——火熱的社會生活同頻共振,與地面之物——千百萬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繫。嫁接優勢,不是拿來主義,不是拱手相送,而是敞開包容胸懷,整合社會資源,搭建共同管理公務事務和服務各個階層的平臺。嫁接優勢的過程,就是晚報不斷開出新枝、不斷催生新花的過程。任歡迎以“鹽城二寶”入詩,與晚報同行共勉:鶴舞九天而志存高遠,鹿鳴金灘而腳踏實地。
  我們離“當初”有多遠?
  馬克思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報人,受困於媒體發展困境的中國報人,不妨老老實實地回到馬克思,想想百年前的道理是否還有效用。
  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顧勇華在今年晚協年會上講座時,引用馬克思的一段話論述當前報紙的誤區。“報刊按其使命來說,是社會的捍衛者,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,是無處不在的耳目,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。”他由此追問,喉舌我們做到了,耳目做到了嗎?人民的千呼萬應我們維護了嗎?
  這一追問,追出了當下報紙的淺陋、飄浮與躁動。“報紙最大的好處,就是干預運動,反映局勢,與人民發生不斷的、生動活潑的聯繫。”順著這句話反向求證,報紙的萎縮,讀者的離去,恰好表明我們沒有足夠深入地干預社會生活,滿足於“自拉自唱”“寫誰誰看,誰寫誰看”;沒有足夠深刻地反映局勢,對明星八卦、血腥色情、道聽途說傾註過多熱情;沒有真正建立與老百姓之間生動活潑的聯繫。報紙應該成為社會生活的“清明上河圖”,人民群眾喜怒哀樂的“晴雨表”。翻開它,瀰漫著濃濃的萬象生活味、萬家燈火情;回望它,就是一部記錄歷史、撫慰心靈的“精神地圖”。
  報人自唱輓歌,的確可怕,但比這更可怕的,是我們離馬克思越來越遠,在自以為是、孤芳自賞中走向自我埋葬的不歸路。(作者是三峽晚報社社長)
  (原標題:誰在唱衰報紙?)
(編輯:SN085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f51nfcg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